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一起看看2025年4月的科研成果吧,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5.4 科研获奖情况
亚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大奖
在近期召开的亚洲糖尿病研究学会(AASD)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获得Yutaka Seino杰出领导奖,该奖项也是AASD最高奖项。
2025年新器械创新奖
4月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消化内镜协会(ESGE)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蔡明琰副主任医师团队历经7年自主研发的“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切开刀(ALL IN ONE snare probe)”荣获2025年新器械创新奖(Innovation of the Year 2025 New Device Award)。这是该国际奖项自设立以来首次授予中国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内镜器械。
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4月8日,第二十五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揭晓,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智平教授获奖。
2024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
4月23日,2024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答辩会暨奖励委员会委员会议举行,会议对2024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拟授奖项目进行审议,授予43个科研成果本届上海医学科技奖,复旦上医2支团队获一等奖。
2025.4 科研成果一览
高翔团队发现纯素饮食不利于健康衰老
2025年4月1日,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翔教授团队在老年学期刊《衰老与疾病机制期刊》(npj Aging)发表了以“Vegetarian diet and healthy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rospective study”为题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饮食质量在素食影响健康衰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素食者与杂食者在健康衰老结果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而低质量素食饮食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 articles/s41514-025-00213-4
李聪团队开发AI驱动多代谢物同步检测技术实现脑胶质瘤IDH1基因术中快速分型
2025年4月2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 “Artificial Intelligent-Enhanced Metabolite Profiling for Intraoperative IDH1 Genotyping in Glioma Using an Orthogonally Responsive SERS Probe”的研究论文。鉴于IDH1突变引发癌细胞代谢重编程并加剧氧化应激,该工作提出同步测定细胞内氧化还原相关代谢物浓度来快速鉴定胶质瘤IDH1基因型的新策略。
论文地址: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503360
虞先濬教授团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息图谱”
2025年4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历时五年研究,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同日发表该项重要研究成果。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3.016
高翔团队揭示大麻使用与主观认知衰退的关联
2025年4月3日,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翔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发表了题为“Marijuana use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survey”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使用大麻者,主观认知衰退及主观认知衰退功能受限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177/13872877251327164
高翔、郑琰、王笑峰团队合作锁定鼻腔微生物关键作用
2025年4月4日,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翔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郑琰教授、王笑峰教授团队在《转化精神病学》(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发表题为“Nasal microbiome in relation to olfactory dysfunc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认知衰退的微生物机制提供了新证据,提示鼻腔微生物组或可作为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 s41398-025-03346-y
侯志远教授团队联合开发疫苗AI聊天机器人
2025年4月7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侯志远副教授团队联合香港大学Leesa Lin副教授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vaccine chatbot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to improve HPV vaccination uptake among middle school girls: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与公共卫生经典方法,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一款疫苗AI聊天机器人在提升HPV疫苗接种率中的显著效果,不仅为AI工具赋能公共卫生提供科学证据,也为疫苗接种推广策略提供新思路。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 articles/s41591-025-03618-6
王聪、李聪团队联合开发串联比率响应拉曼探针成像癫痫灶pH震荡
2025年4月7日,复旦大学药学院王聪青年研究员、李聪教授,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晶副教授和云南大学药学院雷祖海教授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andem Dual-Ratiometric SERS Probe Enables Raman Imaging of Neurological pH Fluctuations in Epilepsy”的研究性论文,开发了一类单光谱串联双比率响应SERS探针(RHP@AuS),实现脑部癫痫病灶pH动态监测与药物预后评估,为癫痫等脑疾病的精准诊疗开辟了新维度。
论文地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4822
吴浩团队联合发现糖尿病防治多管齐下效果更佳
2025年4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浩团队与瑞典哥德堡大学Fredrik B?ckhed团队的联合研究成果以“Microbiome–metabolome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glucose control and responses to lifestyle change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该研究结合瑞典人群与中国人群队列,发现短期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对这些糖尿病相关代谢物具有差异化调节作用,暗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多管齐下效果更佳。该团队正依托华山医院减重手术及营养干预队列,系统研究肠道菌群代谢物对个体减重疗效差异的调控机制,有望为精准代谢手术及营养治疗提供新靶点。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642-6
邓娟合作绘制躯体感觉上行系统单细胞全脑投射谱
2025年4月9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邓娟青年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衍刚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科学研究院合作在《神经元》(Neuron)上发表了题为“Single-neuron projectome reveals organization of somatosensory ascending pathways in the mouse brain“的研究论文,绘制了躯体感觉上行通路的精细交通地图。该研究全面揭示了脊髓投射神经元与中枢中继神经元的投射模式及组织联接规律,发现神经元通过并行-发散-汇聚等投射模式构建信息高速公路,更鉴定出多种投射模式特异的神经元亚型,为理解疼痛、触觉等感知觉神经机制提供了全新结构框架。
论文地址: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kvDG3BtfHC~13
陈道峰、李继扬、力弘研究团队发现可用于治疗甲型流感病毒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的新候选药物
2025年4月10日,复旦大学药学院陈道峰教授、李继扬副教授、力弘副教授研究团队建立了甲型流感病毒(H1N1)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合并感染的代表性小鼠肺炎模型,并进一步揭示了具有抗补体活性的鱼腥草多糖对H1N1与MRSA合并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的治疗潜力, 阐明了其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并调节肠-肺轴Treg/Th17细胞失衡实现“从肠治肺”的作用途径。相关成果以“An anti-complement homogeneous polysaccharide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ameliorates acute pneumonia with H1N1 and MRSA coinfection through rectifying Treg/Th17 imbalance in the gut–lung axis and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383525002400
邵志敏团队首创人工智能模型 指导新一代“魔法子弹”用药
2025年4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在前期开展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精准治疗临床试验基础上,结合数字病理和空间组学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影响新一代抗HER2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疗效的肿瘤空间特征,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首个可以预测新一代抗HER2 ADC药物疗效的实用模型,为这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工具。相关成果以“Spatial determinants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 SHR-A1811 efficacy in neoadjuvant treatment for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为题,发表于《癌细胞》(Cancer Cell),期刊同期配发评述,称该研究“向着ADC的精准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论文地址:http://doi.org/10.1016/j.ccell.2025.03.017
杨力团队与合作者开发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的新型“文生图”多模态模型-deepGPS
2025年4月1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力团队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董楠卿研究组合作在《生物信息学简报》(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eep Generative Model for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ESM2蛋白质大语言模型及U-Net框架开发了具备多模态处理能力的生成式深度学习模型deepGPS,deepGPS能够接收蛋白质序列及细胞核图像作为输入,并生成蛋白质定位的文本标签及分布图像,是一种支持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的新型“文生图”(text-to-image)多模态模型。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bib/bbaf152
周璐课题组合作报道基于ABPP-CoDEL技术的赖氨酸靶向共价抑制剂发现
2025年4月13日,复旦大学药学院周璐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陆晓杰课题组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孙毅课题组在《应用化学国际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题为“Proteome-Wide Data Guides the Discovery of Lysine-Targeting Covalent Inhibitors Using DNA-Encoded Chemical Librar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整合蛋白质组学数据和共价DEL技术,为赖氨酸靶向共价抑制剂的发现提供了一个高效筛选平台。
论文地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5581
蒋欣泉、周名亮团队开发仿生纳米诱饵,实现牙周组织高效再生
2025年4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蒋欣泉教授、周名亮副研究员团队在ACS Nano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Macrophage Membrane-Camouflaged Nanodecoys Reshape the Infectious Microenvironment for Efficient Periodontitis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基因重组等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抗菌肽修饰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诱饵,兼具“靶向杀菌”、“改善牙周乏氧环境”、“清除过量ROS”、“扭转巨噬细胞促炎-促修复失衡表型”功能,通过靶向干预“牙周致病菌-免疫应激”病理性正反馈,重塑牙周稳态,实现高效牙周组织再生,可望为革新牙周炎治疗范式提供参考。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14305
胡雁团队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改善中国女性HIV/AIDS患者的社会心理支持提供循证依据
2025年4月14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胡雁教授团队于《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发表了题为“Efficacy of a culturally tailored intervention on perceived stigma among women living with HIV/AIDS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聚焦解决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女性HIV/AIDS慢性传染病患者感知歧视这一社会心理顽疾,创新性地将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伦理观念融入干预方案,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25004022
余科达教授团队揭示HER2阳性乳腺癌ADC药物耐药新机制
2025年4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基因SNX10缺乏导致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囊泡运输异常,进而引起抗HER2 ADC(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发生耐药的新机制。该研究为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提高患者获益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为开发新的HER2阳性乳腺癌ADC药物治策略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论文地址: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7586122
张朝、刘秀萍、王宇翔等合作揭示增强子RNA在肿瘤免疫治疗效果预测与药物联合方案筛选方面的作用价值
2025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朝青年研究员、刘秀萍教授、王宇翔青年研究员合作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an Enhancer RNA Signature Reveals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mmunotherapy Efficacy in Cancer”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eRNA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特性,建立了eRNA免疫治疗预测分数eRNA immunotherapy signature (eRIS),并发现eRIS可以用来表征免疫治疗的反应率和预测提高免疫治疗反应的联用药物,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4-2289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2025年4月17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董瑞华课题组联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刘少杰副主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林益华主任医师在《国际环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了题为“Microplastics exposed by respiratory tract and exacerbation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respiratory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痰液与肺泡灌洗液样本中均可检出多种微塑料(MPs),并发现了做家务频率和时长等可能是影响呼吸道暴露MPs水平的潜在日常行为,MPs暴露可能引起鼻腔或肺部菌群的变化或炎症因子的释放。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5002363
王红艳团队揭示CAD介导的p53脱酰胺化调控细胞增殖的新机制
2025年4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团队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发表题为“Pyrimidine synthase CAD deamidates and inactivates p53”的研究,揭示了p53的一种新的翻译后修饰——脱酰胺化修饰。该研究首次揭示了p53的脱酰胺化修饰及其对肿瘤调控的影响,阐明了谷氨酰胺拮抗剂6-重氮-5-氧代-L-正亮氨酸(6-Diazo-5-oxo-L-norleucine,DON)药物的双重作用机制,并为精准治疗p53野生型肿瘤提供了潜在策略。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112-9
吴凡、王乔团队发表文章讨论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
2025年4月18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吴凡、王乔团队在学术期刊Vaccin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ow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of Viral Entry Activity Supports the Safety of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s”的研究。该研究填补了新冠灭活疫苗是否诱导ADE效应的研究空白。同时,本研究从不同免疫史来源的单克隆抗体与其ADE效应的相关性上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未来疫苗设计和免疫策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13040425
舒友生团队揭示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机制
2025年4月19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舒友生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Deep brain stimulation alleviates Parkinsonian motor deficits through desynchronizing GABA release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GABA递质的非同步化释放(Asynchronous release, AR)模式在高频DBS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从细胞、突触及神经环路层面系统解析了STN-DBS的神经机制,为优化帕金森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113-6
张文宏团队在抗猴痘新药研发方面取得进展
2025年4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ovel derivatives of brincidofovir and (S)-9-(3-hydroxy-2-phosphonylmethoxypropyl)adenine inhibit orthopoxviruses and human adenoviruses more potently than brincidofovir”的研究成果,团队研发出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不仅对正痘病毒有效,还对人类腺病毒展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该药物即将进入临床审批阶段。该研究突破了领域内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瓶颈,为未来正痘病毒(如天花及其同类病毒)的潜在风险做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207-w
黄容琴团队开发药物骨架杂化纳米材料,为脑胶质瘤术后复发防治提供新策略
2025年4月22日,复旦大学药学院黄容琴教授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陶伟教授在《细胞生物材料》(Cell Bio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odulating nano-bio interface via drug-framework hybridization to activate chemoimmunotherapy against glioma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药物-框架杂化型纳米材料DHSF,通过结合化疗与免疫治疗,为抑制肿瘤术后复发提供了安全、长效的局部治疗方案。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biomaterials/fulltext/S3050-5623(25)00016-9
Roland Eils团队发表关于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在临床决策中的表现的研究工作
2025年4月23日,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Roland Eils教授团队以“Benchmark evaluation of DeepSeek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clinical decision-making”为题,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关于DeepSeek 开源大语言模型(LLMs)在临床决策中的表现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DeepSeek-V3 和 DeepSeek-R1 在诊断和治疗推荐任务上,性能与顶尖专有大语言模型相当,部分情况下甚至更优。这项研究表明,开源的大言模型能够提供一条可扩展的途径,用于安全的模型训练,从而在符合数据隐私和医疗保健法规的前提下,实现现实世界中的医疗应用。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27-2
何纳课题组最新研究揭示与HIV感染者死亡风险相关的蛋白标志物
2025年4月24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课题组联合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台州HIV感染与衰老前瞻性研究队列(CHART队列),系统性探究了HIV感染者中AIDS及NCDs相关死亡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该研究成果“Targeted plasma proteomics reveals organ damage signatures of AIDS-related an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related deaths in HIV population”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数据为HIV感染者的精准风险评估、个体化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深入理解HIV感染状态下终末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242-y
温文玉团队揭示氧化还原敏感的MBD2-NuRD凝聚体的促癌机制
2025年4月30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温文玉课题组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redox-sensitive MBD2–NuRD condensate in cancer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MBD2通过形成相分离凝聚体组装并激活NuRD复合物,进而阻遏抑癌基因转录以促进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并为MBD2高表达肿瘤提供了基于氧化还原调控的靶向治疗策略。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25-0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