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博士生论坛……走进社会学学科周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发布时间:2023-11-14

10月23至29日,以“AI for Social Research”为主题,社会学学科周举办。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博士生论坛等系列活动,展示复旦大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学与AI等新范式交叉融合创新的最新发展。

学术研讨会:AI for Social Research,拥抱科研新范式

10月26日下午,“社会学学科周”启动仪式暨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AI4SR(AI for Social Research)(2023)学术研讨会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举办,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生命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海内外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交流研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的融合创新发展等前沿成果,凝聚AI for Social Research的研究共识。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致辞中表示,一场原始创新范式变革的帷幕正在拉开,无数新知等待大家用新的科研范式去发现。复旦提出AI for Science的总体战略,希望发挥科学智能的“发动机”作用,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是“社会学学科周”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活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对接学校的AI for Science总体战略的有效举措,希望全校师生拥抱科研新范式,踊跃学习和参与开发新工具、新方法、锻炼“AI+创新”能力,积极投身这场重塑人类知识边疆的“大进军”。

会上,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尹晨主持“社会学学科周”启动仪式。学院院长刘欣为关心和支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事业发展的校董卢长祺颁发感谢状。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副处长章晓野为捐资设立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AI4SR基金的稽敏先生颁发纪念证书。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认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实现针对中国家庭的微观仿真研究,从而探索家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功能,有针对性地完善社会政策。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将家庭置于社会网络的复杂系统中进行考察,探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表示,社会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必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将让中国再次获得过去具有的大人口优势。然而,人工智能虽然改变了不平等的机制,但不会消灭不平等。知识和技术在社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方式,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向大家分享自己用大语言模型撰写科幻小说的经历,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正在从文本类大模型走向图形、视频乃至空间计算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用户实现思绪具象化与梦境还原,“AI幻觉”可能成为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席院长安波以出租车价格动态调整、野生动物保护、促进绿色生态等案例为引,认为要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社会研究,需要发现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用人工智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希望今天的论坛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建立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找到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上海纽约大学教授Pekka Olavi Santtila在儿童研究中发现,大语言模型可以改善访谈效果。经过虚拟形象访谈后,开放式问题的数量显著提高。相关研究成果还将在评估目击证人的可靠性、优化审讯证据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社会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傅晓明基于多维时空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预测性模型、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等研究方法,将多源数据集结合起来,从城乡分布、学校级别、家庭经济状况、地区差别等维度,让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对话,综合分析如何减低收入及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影响,提高社会福祉。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郭秀艳认为,融合人工智能研究有助于探析人类认知心理的密码,实现脑机接口、精神疾病判断和拟人智能,开辟新的组学研究视角。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人口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方伟晶在高学历移民研究中发现,动态机器学习方法能更全面地区分和捕捉研究主题及其随时间推移的演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表示,要做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充分考虑用户的诉求和选择。

博士生论坛: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发展

10月28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复旦大学2023年博士生学术论坛之社会篇在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H6401举行。论坛开设“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转型”“人口大国的现代化”“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三个分论坛,于10月28日下午同步开展。

复旦大学名誉教授、挪威卑尔根大学比较政治学荣休教授、欧洲科学院特邀院士、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Stein Kuhnle作题为“The Welfare Statein Times of New Uncertainty: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的报告。他讲述了福利国家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发展缘由,认为福利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基本区别涉及三种不同福利提供原则;谈到了福利国家角色的全球趋势,并从经济、政治、道德角度,结合全球化等维度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或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田丰作题为“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变迁:基于整体网的分析”的报告。她的课题组通过分析1990年到2018年六轮世界价值观(World Value Survey)的中国部分的数据,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确立将“观念链接强度、社群结构特征、结构因素的解释”作为三大整体趋势的测量指标,建立“观念链接强度的多层次混合模型”,以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观念网络变迁的特点和趋势。

“赛博生育”圆桌论坛:展开跨领域、多角度的碰撞与对话

10月28日,第十三届复旦人类学日—生殖分论坛“赛博生育”圆桌论坛在上海黄浦区举办。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董咚分享了自己的生育经历,反思了现代医疗中患者对信息的过度依赖。上海集爱生殖中心医生陈军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中心医生王琳及第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医生唐荣欣分别分享了疾病案例,共同编制了辅助生殖领域的复杂的道德图景。分娩陪伴冰婕讲述了自己的生育经验,为思考自然分娩与医院生产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声音艺术家殷漪讲述了艺术如何能成为生育实践中自我疗愈的方式。艺术家周雯静和蔡雅玲分享了围绕身体与生育体验的艺术创作。科幻小说家糖匪为大家提供跳脱传统机构权力的赛博生育思考。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医院医生熊诗诣反思了职业化的医疗教育,打开跨学科交流的新视野。社政学院教授朱剑峰对发言和讨论进行了总结。

“社会人节”启动、系列讲座举行

10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社会人节”在邯郸校区H6104教室正式启动。社政学院副院长田丰作题为“节点与边界:通过人际关系透视社会”的讲座,吸引近百位本科生参与。

10月26日上午,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方伟晶在文科楼1029会议室作“内地在港高学历移民的归属感”的主题讲座。方伟晶关注在港大陆人群体的独特性,抓住他们在港社会交往中“喜忧参半”的本质,深入剖析了社会交往的质与量。

10月26日上午,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Pekka Olavi Santtila在文科楼919会议室分享关于AI访谈与开放式提问的前沿研究,社政学院同学们踊跃参加,并积极发言、热烈讨论。

近日,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探索企业的发展生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组织上海煜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为上海代表处等企业参访,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行业发展和职业环境的机会。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一个以社会学一级学科为主,兼有心理学、公共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现下设四系两所: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心理学系,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民族研究所。建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据ESI指标,本学科部分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以“崇尚学术,求索真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办学宗旨,致力于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世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引领性学术研究中心之一,致力于成为对国内青年学子最具吸引力、对海外青年学子有较大吸引力的人才培养中心之一,致力于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策咨询中心之一。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